数学:导向鲜明,新旧有效对接
一、依纲据本,导向鲜明
今年的数学试卷结构稳定,题型结构与各题分值与近几年基本一致,八大主干知识的重点内容接近全卷的90%,既保持稳中有变,常考常新,平淡之中见真功的特点,又坚持依纲靠本,源于、高于和激活课本的命题特色。在源于教材的基础上推陈出新,略加延伸而不盲目拔高。试题的表述方式尽可能与教材保持一致,使考生有亲切感,更能发挥应有的水平。文理科试卷均有100分左右的题,是取自教材的例题习题经加工改造而成的。
主干知识的考点仍注重基础加灵活。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干知识,对它的考查在文理科试卷中都占有较大比例。理科卷第2、3、6、10、17、21题,文科卷第3、6、9、19、20题,都直接考查函数与导数及其综合应用;理科卷第8、15、18、20题,文科卷第21题,都是以函数思想立意,蕴含函数的思想和方法。对数列的考查,回避技巧性过强的递推数列,将重点放在基本的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上。理科卷第19题取自课本例习题,立意时适度引申,考查基本数列的通性通法和基本量的思想。对不等式的考查力度较往年有所加大,除考查其作为工具的广泛应用性之外,还考查以不等式为结论的证明题(理科卷第21题)和恒成立问题(文科卷第20题),体现了考查学生潜能和贴近新课标的命题思路。立体几何题型题量稳定,难度有所降低,考查最基本的线面位置关系及其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,其解题途径仍是一题两法,解法常规,理科卷第18题的第(Ⅱ)问蕴含动态变化之中考查合情推理意识;理科卷第14题则与解析几何交汇,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。解析几何的比例比去年有所增加,难度略有提高,文理科试卷相同(理科卷20题、文科卷21题)的解答题,是由课本题整合加工形成的一个一般性结果,两问有机衔接,几何味道浓,主要考查曲线与方程、圆锥曲线等基础知识,同时考查推理运算的能力,以及分类与整合和数形结合的思想。概率与统计试题题量适中,题型常规,难度适中,基本都是课本习题的改编,充分体现了引导中学数学教学关注课本、跳出题海的命题指向。
二、新旧融合,有效对接
今年的数学试题,在关注社会热点、强调应用意识、引入数学史料、创设开放情境、体现大众数学、拓展数学视野、考查探究能力等多方面不失时机地渗透新课程理念,多样化、宽角度、多视点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,为实现与2012年新课程卷的自然对接,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。
纵观全卷,可以看到,试题的选材立意与时俱进,实际应用背景和数学文化凸显得淋漓尽致。文科卷第15题的地震问题,理科卷第10题的核辐射问题,理科卷第12题和文科卷第13题的食品安全问题,理科卷第17题和文科卷第19题的交通堵塞问题等,题型多样,题量分值加大,既兼顾了新旧教材内容的结合,又让考生在丰富多彩的试题背景中,实现知识的迁移,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、工具性和实用性,体验数学的建模思想、应用价值和人文精神。
为了与新课程卷接轨,今年的数学试卷,一方面采用多元化、多途径、开放式的设问方式,全面客观地检测考生观察、试验、联想、猜测、类比、探究等思维品质。如理科卷第15题,创设斐波那契数列的一个情境,考查归纳猜想和合情推理意识;理科卷第19题以考生熟悉的等差、等比数列知识为基础,采用是否成立的方式设问;理科卷第20题和文科卷第21题将解析几何与不等式、三角等知识交汇,以是否存在的方式设问;文科卷第20题以函数、导数和方程根的分布知识为载体,采用恒成立的方式设问,多视角地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。另一方面,有意识地对接新课程的大众数学思想,融入新课标教材选修3-1《数学史选讲》的素材。如理科卷第13题和文科卷第9题取材于我国古代《九章算术》中的“竹九节”问题,文科卷第7题采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估算体积问题……引导中学数学教学在知能并重的同时,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,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。